媒體報道
杉杉鄭永剛談跨界:62歲再創業不是心血來潮 進軍偏光片產業是“最后一戰”
回歸杉杉股份(600884,SH)4個多月后,面帶微笑的鄭永剛出現在聚光燈面前。
這是鄭永剛時隔13年,重新掌舵杉杉股份后,首次大規模和媒體見面。4月16日上午十點半,鄭永剛準時出現在采訪間??煅钥煺Z的鄭永剛開門見山,“剛進門就看到那么多年輕人,想想我幾十年前搞時尚的時候,我也這么年輕,確實非常榮幸跟大家見個面。聊聊關于我們杉杉股份收購LG化學的偏光片項目的情況”。
在這場訪談中,鄭永剛回答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媒體的一系列提問,涉及杉杉股份進軍偏光片、個人商業理念、投資風險等多個話題。
31歲那年,鄭永剛接手虧損千萬的甬港服裝廠,后更名為“杉杉”,并在1996年讓杉杉股份登陸A股,成為中國服裝行業首家上市公司。此后,在國內服裝行業進入下行周期之前,杉杉股份在新能源領域布局。2007年,鄭永剛宣布辭去杉杉股份董事長職務,將更多精力放在杉杉集團和杉杉控股身上。
已逾花甲之年的鄭永剛在2020年底回歸,再度成為杉杉股份董事長,重新執掌杉杉股份,并且再度跨界,斥資超50億元收購LG化學偏光片業務。
時隔30年,推動杉杉股份二度轉型,究竟有怎樣的商業考量?
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提問,“偏光片這個(產業)不是我主動要轉型的,不是我主動要去干的,是被動讓我干成的事。我干過實業,搞過金融,也看到和我同一時代的部分企業家被淘汰了。選擇跨界進軍偏光片產業,也更多是遵循產業周期發展規律,希望讓杉杉股份煥發出更蓬勃的生命力”。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杉杉股份董事長鄭永剛如是回應。
談進軍偏光片:收購絕對不是心血來潮 反復考量才敢下定決心
年過花甲,鄭永剛選擇再次出發,跨界進軍偏光片產業。
偏光片是LCD(液晶顯示)三大關鍵原材料之一。除了TV、顯示器、筆電、平板燈應用領域外,還包括大型商顯、車載、工控、醫療等新的應用。近年來,國內偏光片產能依然存在缺口,偏光片生產企業主要為日本、韓國企業,產能TOP3的分別為日東、LG化學及住友。
2019年之前,LG化學便曾試圖將LCD業務剝離進行轉型。
信達證券研報顯示,LG產能占全球超寬幅偏光片產能比重超過30%,隨著韓國產線落地張家港,LG超寬幅偏光片產能占比將超過40%,是當之無愧的超寬幅偏光片產能巨頭。
值得注意的是,杉杉股份此前并未涉足偏光片領域,因此其收購邏輯備受外界關注。
對于外界疑問,鄭永剛坦言,收購并非心血來潮,而是經過了反復考量,才下定的決心。
2019年,杉杉股份一高管向鄭永剛匯報LG將退出偏光片產業的規劃,并開始探討收購的可能性?!爱敃r我就問了問題:好東西為什么退出呢?為什么要賣給我呢?我又不是搞這個行業的?!编嵱绖偟囊蓱]在于,在其商海生涯中,不論杉杉西服、還是鋰電池產業,均是自己闖蕩出來的。因而,在最開始,對于這筆收購,他的態度是模糊的。
兩個月后,在聽取了多次匯報之后,鄭永剛和LG化學社長展開了一次商業談判?!拔议_口就講,我說你這好東西能賣給我嗎?憑什么賣給我。我說你首先要說服我,說服我,我才有考慮的可能?!?/p>
鄭永剛通過和LG化學方面的交流發現,從產業角度看,目前,中國的LCD產業已經有一定競爭力,資本活躍、政府支持,已經有了產業基礎,在京東方、TCL華星等企業的崛起下,海外LCD產業備受壓力;從企業經營看,LG化學在偏光片產業鏈層面有15年以上的產業經驗;從戰略層面看,LG化學全面調整戰略,未來將加大在鋰電池層面的投入。
“我們杉杉不做顯示產業,從來沒見識過這個東西。你為什么想賣給我們呢?”面對鄭永剛的疑問,“‘嫁女兒’要嫁一個好人家”是LG化學給出的理由。
LG化學方面表示,杉杉跟LG有超過十年的供貨關系,LG化學希望旗下資產不僅賣到一個好的價格,更看到一個好的未來,并稱杉杉是一家有國際化視野的中國民營企業,所有事情都是按規則辦事,長久以來形成了信賴。
“所以有時候信賴也是一種價值,我似乎被說服了,但我還是不想要?!编嵱绖偡Q,“我都60歲出頭的人了,我也要自己保自己的晚節”。為了打好商業世界的新戰役,鄭永剛用8個月的時間對標的資產進行盡職調查。期間,他還專程拜訪一位經信委領導,再次探討偏光片產業的重要性和戰略價值?!斑@次基本把我說動了。如果我們能夠把最高端的偏光片、光學技術收購下來,將會加速國產化替代,我也是有一點產業情懷的?!?/p>
但讓鄭永剛擔心的是,即便該產業擁有國家戰略高端價值,如果沒有經濟效益也很難長久。而鄭永剛的一位老朋友,國內某頭部會計師事務所創始人和他探討偏光片產業的毛利率和商業價值后,徹底打消了他心中的疑慮。
“所以這就是前面的一個過程,作為一個決策人,不是說心血來潮,是經過多方位的考量把這個事干起來了?!编嵱绖傉f。
談投資邏輯:海外并購核心在于團隊 如果攏不住就只買了“空殼子”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跨國收購挑戰不小??v觀全球,部分企業收購外資企業后,并非一帆風順?;诤M獠①彽奶厥庑?,如何降低風險至關重要。
根據公告,杉杉股份從2021年2月1日起將北京樂金100%股權、南京樂金LCD偏光片業務、廣州樂金LCD偏光片業務、原LG化學持有的LCD偏光片資產以及LCD偏光片業務有關知識產權納入合并范圍。
據披露,杉杉此次收購的交易方式為:LG化學將在中國境內以現金出資設立一家持股公司,杉杉股份以增資的形式取得該持股公司70%的股權,剩余的30%股權將在交割日后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時點按照5%、10%、15%的比例分別受讓。
既然決定進軍偏光片產業,為何先收購70%的股權?
“我害怕到時候東西都給我了,人都撤走了。一家企業,特別是海外并購,核心問題是團隊,如果團隊攏不住的話,你就買了一個‘空殼子’,中國好多企業都吃了這個大虧。我們這次收購完畢以后,沒有一個高管離職?!编嵱绖偙硎?,基于這樣的考慮,形成了簽約條件:全資收購偏光片產業,杉杉控股與LG方面一次性簽約,但資金方面暫時只付70%,另外30%分三年期付,這三年每年均付對方10%,但在這三年,期間離職一位核心員工,杉杉方面就進行相應扣款,有利于完成雙方團隊的整合。
除了在股權收購付款方面的思考,鄭永剛在管理架構上也早有布局。2020年12月28日,鄭永剛回歸并擔任杉杉股份董事長。
鄭永剛表示,親任董事長目的就是讓被收購后的事業部放手按照原有LG化學管理經驗繼續干,完全繼承過往的經營規則、方法、理念、企業文化,進一步建立相互信任。
杉杉股份此前公告披露,此次交易的標的資產目前雖然在權屬上屬于境外資產,但其主要工廠、產線、設備、生產人員、銷售客戶等均位于國內,生產經營活動主要在國內開展。此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對標的資產生產經營的管理不存在障礙,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措施能夠得到高效落實,有利于上市公司對標的資產進行良好的整合。
除了股權,此次的收購金額也備受關注。此次交易標的資產的基準購買價為11億美元,杉杉此次交易的基準購買價為7.7億美元,約合55億元人民幣。
“資金對杉杉股份來說一點也不用擔心,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能力把這件事情干成?!闭劦酱舜蔚氖召徑痤~,鄭永剛表示,此次交易是按照美元付款,由于人民幣升值,實際支付款項還少了約三四億元左右。
此外,鄭永剛表示,此前光是出售寧波銀行股權就獲得了60億元的收益,這部分資金都在上市公司里面,除去銀團貸款的30億元外,需自籌的20余億元資金對杉杉而言不是大事。此外,母公司和各大銀行也給予此次收購支持的態度。
談兩次跨界:任何產業都有生命周期 不預判很快會被淘汰
事實上,這已經是鄭永剛的第二次跨界。
熟悉鄭永剛的人對他的評價是“既隨和又狂妄”,鄭的自我評價是“有東北人的豪爽、軍人的雷厲風行,又有浙商對商業的敏感和精明”。
上世紀80年代,鄭永剛接手資不抵債的甬港服裝廠,將其做成中國西服第一品牌;到了1996年,杉杉股份上市,成為中國服裝第一股;在服裝如日中天的時候轉型新能源,用20年時間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正極、負極、電解液綜合材料供應商。而在當下,鄭永剛稱做好偏光片業務將是最重要的工作。
回憶一路走過的歷程和商業選擇,鄭永剛表示:“這么多年,我搞過金融,干過實業。但很多和我同一時期的企業家,基本都被淘汰了。淘汰的原因很簡單,源于任何產業都有周期性。這一次,選擇跨界進軍偏光片產業,也更多是遵循產業周期發展規律,希望讓杉杉股份煥發出更蓬勃的生命力?!?/p>
鄭永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凡是做企業的人都想做長做久,但很多人沒有掌握它的發展規律,如果不提前轉型、升級,很可能被時代淘汰。
“我(上世紀)80年代開始做服裝,此前我沒做過服裝,所以當時我就研究,比做衣服更有價值的是什么,所以中國服裝名牌戰略是我提出來的,也是杉杉最早開始實施?!? 后來鄭永剛發現,國內時尚界和歐美國家依然存在差距。歐美國家對于設計師創新、鼓勵的包容度是很高的,國產服裝品牌做成世界品牌依然存在困難,因而在20年前就開始轉型,進入鋰電池賽道。
“過去中國企業只有山寨,沒有原創,沒有并購,而上市公司的核心功能是打開資本通道,通過并購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從0到1的創新。眼下,偏光片國產化順應了國家戰略需求,也是杉杉股份的重要機遇。收購偏光片是杉杉的再一次跨界,也是我60歲以后的又一次重大創業?!编嵱绖偙硎?。
據鄭永剛透露,收購完成后,LG偏光片業務全球四大生產基地和1700多項專利全部交付,原經營和技術團隊保持不變,53名中高級管理干部、38名韓國籍技術專家全部留任。目前LCD偏光片全球市場規模超過百億美元,杉金光電進入之后,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將從不到10%提升到45%以上。
另一方面,即便市場規模巨大,挑戰也依然存在。
“(偏光片產業)這是我最后一戰,我一定要做到,很自豪?!编嵱绖倧娬{。未來持續擴大產能,滿足智能化時代的市場需求是發展的基礎。但比起規模,如何立足自主創新,進一步推動上下游產業融合和協同發展,促進產業聯盟的構建,掌握技術標準、行業標準話語權是需要持續深度思考的問題。
(來源:每經記者 張虹蕾 )




